分类目录归档:AI技术

《华盛顿邮报》与ChatGPT合作:将新闻直接整合至AI对话

原文链接:
ChatGPT news just got a major upgrade from The Washington Post
by:Eric Hal Schwartz

《华盛顿邮报》与ChatGPT合作:将新闻直接整合至AI对话

1. 合作内容
《华盛顿邮报》与ChatGPT达成协议,用户询问新闻相关问题时(如最高法院动态或房地产市场),回答将包含该报的文章摘要、引用及原文链接。

2. 合作意义
双方优势互补:邮报提供获奖新闻内容,ChatGPT拥有周活超5亿用户。此举旨在通过AI对话形式提升高质量新闻的可及性,减少AI生成回答中的猜测和错误信息。

3. OpenAI的媒体合作版图
OpenAI已与美联社、《卫报》等20多家媒体合作,模式均为授权内容生成摘要并回链原文,同时与出版商分润。

4. 邮报的AI布局
除此次合作外,邮报内部开发了AI工具如Haystacker(辅助记者数据分析),并测试过基于气候新闻的问答聊天机器人。

5. 潜在问题
记者劳动成果是否获得合理补偿?ChatGPT作为读者与新闻间的中间层,可能削弱媒体订阅收入。合作是否真正互利仍需观察。

AI时间机器:通过图像生成探索1955年的怀旧之旅

原文链接:
I tried the new ChatGPT trend that gives you a glimpse into the past – here’s
how you can too
by:John-Anthony Disotto

AI时间机器:通过图像生成探索1955年的怀旧之旅

1. 童年启发的时空情结
作者自小受《回到未来》启发,渴望穿越时空体验不同年代,曾通过经典电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当哈利遇见莎莉》)间接感受历史。

2. AI图像生成的新尝试
利用ChatGPT的AI图像生成功能模拟1955年生活,初始生成的刻板白人家庭画像缺乏吸引力,需通过持续对话优化提示词。

3. 精准与偏差并存的历史还原
AI准确还原了1955年影院(正在放映约翰·韦恩的《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麦当劳(半金色拱门)的细节,但意外偏向爱尔兰元素(如Penneys商店),后被证实是AI的混淆。

4. 定向探索纽约记忆
明确指定”1955年纽约”后,AI成功生成第五大道、广场酒店、中央公园等场景,卡茨熟食店的复古装潢与现今实际风貌高度接近。

5. 技术体验的局限性
尽管AI图像能提供历史片段式呈现,但作者仍认为电影的动态叙事比程序生成的静态图像更能生动再现往昔。

苹果AI服务市场反响调查:批评与消费意愿并存

原文链接:
A surprising 80% of people would pay for Apple Intelligence, according to a new
survey – here’s why
by:Alex Blake

苹果AI服务市场反响调查:批评与消费意愿并存

1. 市场评价与消费意愿反差
尽管苹果2024年夏季发布的AI平台Apple Intelligence因性能逊于竞品而饱受批评,但摩根斯坦利调查显示,80%受访者愿付费使用,其中22%接受月付15美元以上。

2. 用户升级需求显著
42%受访者认为下一代iPhone搭载该功能”极其重要”,计划一年内换机的用户中这一比例升至54%,显示消费者认知度超预期

3. 调查样本可靠性
本次调查覆盖3,300名美国居民,样本在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方面具有全国代表性。

4. 产品现存问题
Apple Intelligence上线后遭遇实际功能未达宣传预期的质疑,特别是应用内交互和理解能力等核心功能尚未完善。

5. 市场乐观原因分析
消费者热情可能源于:对基础AI功能的满足感、对完整功能的预期,或普通用户对技术缺陷的认知不足

是否需要对AI说”请”和”谢谢”的思考

原文链接:
Who has time to be polite to ChatGPT? I don’t understand why people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 to AI
by:Graham Barlow

是否需要对AI说”请”和”谢谢”的思考

1. 礼貌用语的争议
作者反思自己从不向ChatGPT等AI工具说”请/谢谢”,引发对社交习惯的质疑——这是否显示反社会倾向,还是被同事过度反应”煤气灯效应”?

2. 效率与环保考量
OpenAI CEO指出礼貌用语会浪费算力资源并增加环境负担,但作者坦言自己纯粹因”赶时间”和”无法对机器产生礼貌感”而省略客套话。

3. 人机交互的本质差异
实验证明添加礼貌词仅改变AI回答的修饰语(如”Certainly!”),不影响实质内容。作者强调能清晰区分人际礼貌与机器指令的不同场景。

4. 社会现象的反讽
研究显示85%用户会对AI说谢谢,作者批评这种”AI掌权后会记得善待者”的幻想,戏谑称”杀人机器人不会因你说谢谢而手下留情”。

5. 礼貌的本质探讨
质疑机械式礼貌的真实性:若仅因习惯而非真心,这种社交表演是否算真正的礼貌?主张应根据对象(人/机器)灵活调整行为模式。

6. 未来可能性
承诺若AI发展出真实意识,将改变交互方式。现阶段坚持简洁指令,并认为这客观上减少了能源消耗。

ChatGPT或将直接集成Shopify购物功能,实现AI助手购物体验

原文链接:
Shopify is hiring ChatGPT as your personal shopper,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by:Eric Hal Schwartz

ChatGPT或将直接集成Shopify购物功能,实现AI助手购物体验

1. 未来购物体验升级:根据未公开代码显示,ChatGPT可能很快将支持用户直接在聊天界面购买Shopify商家的商品,无需跳转外部网站,产品信息(价格、评价、物流)和”立即购买”按钮将完整嵌入对话。

2. 技术实现与影响:隐藏代码表明ChatGPT将成为兼具”导购员”和”比价平台”的零售终端,这种直接交易集成可能比预期更早上线,使AI助手从”知识工具”转型为”执行工具”。

3. 商家流量新机遇:对Shopify数百万中小商户而言,此举可让其商品直接触达ChatGPT超8亿用户,省去传统获客成本(广告投放/社交媒体算法博弈),显著提升转化率。

4. 行业竞争新赛道:这种被称为”代理型商业”的模式(AI引导决策+完成交易)正成为AI开发者必争之地,类似微软Copilot商户计划和Perplexity的”Pro版购物”功能已展开布局。

5. 用户体验革新:相比传统电商流程(跳转-重复查找-填写信息),AI场景化推荐+一键购买的闭环设计大幅降低决策成本,但可能加速冲动消费带来的购买后悔。

AI作弊应用Cluely的争议与伦理困境

原文链接:
This cheating app teaches all the wrong lessons about AI – but some of you still
might use it
by:Lance Ulanoff

AI作弊应用Cluely的争议与伦理困境

1. 产品定位争议
Cluely自称能”在所有事情上作弊”,其创始人Lee通过X平台高调宣传该应用可帮助用户欺骗面试官(如实时解答LeetCode问题)约会社交等场景,目前已获350万美元融资。

2. 核心技术争议
该应用通过浏览器插件监控屏幕内容,在用户不知情时提供AI生成的答案,但未披露使用的具体LLM模型。实测显示其需手动触发响应,尚未实现完全实时。

3. 创始人风波
Lee因使用Cluely通过多家科技公司面试遭哥伦比亚大学开除,却在X平台发布长文称”反对LeetCode面试文化”,表现出对后果的反常满意

4. 伦理辩护与反驳
• Lee主张AI应像计算器一样被接受,认为”作弊”概念需重新定义
• 批评者指出其本质是隐瞒第三方介入的欺骗行为,与公开使用工具存在根本差异

5. 社会影响担忧
该应用可能加剧对AI的信任危机,尤其在求职等关键场景中,或导致普遍性的诚信体系崩塌。尽管Lee预言AI终将被接纳,但当前形式仍具明显欺骗性。

苹果AI功能宣传争议及整改摘要

原文链接:
Apple removed ‘Available Now’ from the Apple Intelligence webpage, but it may
not have been Apple’s choice
by:Jacob Krol

苹果AI功能宣传争议及整改摘要

1. 宣传时间线争议
苹果自WWDC 2024宣布Apple Intelligence后进展缓慢,原定2025年初上线的功能多次推迟,宣传页面曾使用模糊的”coming year”表述。

2. 广告监管机构介入
美国商业改进局下属的NAD要求苹果修改宣传话术,认为其AI功能(如新Siri、Priority Notifications等)的”立即可用”表述存在误导,小字免责声明不够醒目。

3. 主要争议点
苹果将未发布功能(如屏幕感知Siri)与”Available Now”标题并列展示;实际功能延迟至iOS 18.2才推出,晚于iPhone 16系列上市时间。

4. 苹果的整改
苹果于2025年3月29日移除”Available Now”标识,早于NAD正式要求时间,但晚于2月7日官方确认Siri功能延迟的声明。

5. 官方回应
苹果表示虽不完全认同NAD对现有功能的评估,但会采纳建议。TechRadar验证相关修改已实施,并持续跟进苹果进一步回应。

国产Vidu Q1出道即顶流登VBench!吉卜力、广告大片、科幻特效全包

原文链接:
国产Vidu Q1出道即顶流登VBench!吉卜力、广告大片、科幻特效全包

国产视频大模型Vidu Q1全球夺冠:1080p电影级生成,性价比颠覆行业

1. 全球双榜夺冠
国产模型Vidu Q1在VBench-1.0/2.0评测中超越Sora、Runway等国际顶尖模型,斩获文生视频双榜第一,并在SuperCLUE图生视频榜单中动漫/写实风格均获榜首。

2. 电影级技术突破
支持1080p高清生成,细节逼真度惊人;首尾帧功能实现好莱坞级运镜,仅需两张图即可完成百万级转场,语义理解与画面衔接能力远超Runway、Luma等竞品。

3. 极致性价比
价格仅为同行1/10,5秒1080p视频低至1.34元(每秒0.3元),支持APP/网页端直接体验。

4. 多场景应用实测
• 电影创作:武侠镜头氛围渲染、星际穿越式情绪表达
• 广告制作:奢侈品动态展示、反重力特效镜头
• 动漫生成:吉卜力风格、80年代复古动漫、毛毡动画
• 音效革命:全球首创精细化时间控制文生音效,支持多音轨混合

5. 行业赋能价值
大幅降低影视特效、广告创意、动画原型制作成本,调查显示AI视频市场预计2033年将达1957亿美元,Q1以极致性价比抢占蓝海市场。

AI永生时代来临!DeepMind「生成幽灵」让逝者赛博重生

原文链接:
AI永生时代来临!DeepMind「生成幽灵」让逝者赛博重生

AI生成逝者数字幽灵: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

1. 技术突破
DeepMind与科罗拉多大学提出”生成幽灵”概念,基于逝者数据创建能自主生成新内容的数字智能体。这种技术不仅能复现逝者记忆和声音,还能以逝者视角回应时事,如披头士乐队用AI还原约翰·列侬声音发布新歌《Now and Then》。

2. 多维设计
生成幽灵涉及多个设计维度:创建者(本人/第三方)、部署时间(生前/死后)、拟人化程度、多重性(单一/多个分身)、动态更新能力、具身形式(虚拟/实体)及代表对象(人类/宠物)。例如作家可提前设置幽灵继续创作,宠物主人可保留数字伴侣。

3. 潜在价值
情感慰藉:帮助丧亲者获得心理支持,如未来学家Ray Kurzweil创建祖父聊天机器人。
文化传承:保存濒危语言或历史人物对话体验。
经济收益:数字分身可持续产生创作价值。

4. 风险挑战
心理风险: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病态哀悼行为。
安全威胁:死后身份盗窃、隐私泄露等新型犯罪。
伦理困境:未经授权的第三方创建可能扭曲逝者形象,如历史人物被不当演绎。
社会影响:改变人际交往模式,数字鸿沟加剧。

5. 应对策略
技术层面:采用数字水印验证身份,设置使用监测机制。
政策规范:区分公众人物与普通逝者的创建标准,建立紧急禁用制度。
界面设计:避免成瘾性交互,明确标注数字身份属性。

AI创造新物理学破解引力波!宇宙观测开挂50倍,三体人直呼内行

原文链接:
AI创造新物理学破解引力波!宇宙观测开挂50倍,三体人直呼内行

AI推动引力波探测革命:设计超越人类理解的探测工具

1. 重大突破
马普所与加州理工团队开发的AI算法Urania,设计出人类尚未理解的引力波探测方案,将可观测宇宙体积扩大50倍,相关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X》。

2. 超越人类设计
AI不仅复现已知技术,更创造出全新探测策略:
– 灵敏度提升最高达10倍
– 发现50种优于人类最佳方案的设计
– 双中子星合并探测效率提升68.7倍

3. 技术革新
通过通用干涉仪(UIFO)框架:
– 将离散拓扑搜索转化为连续优化问题
– 采用混合全局优化算法Urania
– 突破LIGO现有设计限制

4. 科学意义
– 实现爱因斯坦百年预言的新突破
– 为暗物质/量子引力探测开辟新途径
– 标志AI开始参与基础物理发现
– 所有设计方案已开源至”Detector Zoo”

5. 未来展望
该方法可扩展至:
– 量子光学与机械系统设计
– 多信使天体物理观测
– 自动微分仿真器开发
– 构建物理仿真神经网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