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Is AI bad for music or is it just another step in the auto-tune timeline?
by:
Eric Hal Schwartz
音乐与技术的爱恨纠葛:AI时代的艺术真实性探讨
Is AI bad for music or is it just another step in the auto-tune timeline?
by:
Eric Hal Schwartz
1. 技术恐慌的历史循环
从合成器、鼓机到自动调音,每次新技术出现都引发”真实音乐终结”的担忧,但历史证明这些指控往往被夸大(如Cher成功运用auto-tune)。技术最终会融入创作,如同电吉他未取代原声吉他。
2. AI音乐的爆发式增长
法国平台Deezer报告显示,每日新增超2万首AI生成曲目(较数月前翻倍)。音乐产业本就微薄的版税分配面临机器人竞争,三大唱片公司已对Suno/Udio等AI平台提起侵权诉讼。
3. 工具本质的双重性
AI如同当年的采样技术或auto-tune,本质是中性工具。关键在于使用方式——可成为创作助手(解决和弦进行/风格实验),也可能沦为缺乏灵魂的电梯音乐模仿品。
4. 核心争议的转移
争论焦点应是AI的应用伦理而非全面禁止:需警惕作品被非法训练、利润分配不公,但也要看到其对资源匮乏创作者(如农村青少年)的赋能价值。
5. 人类创造力的不可替代性
AI能加速创作流程却无法注入灵魂。当前音乐同质化现象更多源于算法推荐和市场趋势,AI只是加剧而非创造了这一困境。